欢迎访问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 > 美食 >

为什么一次食物中毒,就会让你再也不想吃它了?

www.kmgiq.com 2025-06-28 16:37 美食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Denovo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生活中,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食物中毒后,对某种食物产生了持久的厌恶感。比如,吃了一次不新鲜的生蚝,导致上吐下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再次看到美味的生蚝,也提不起吃它的兴趣。

2025年4月,《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大脑对“食物中毒”的神经反应机制。那么,在进食后数小时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大脑是如何将不适感与特定食物联系起来的呢?这项研究找到了答案。

小鼠实验:规避“有毒”的葡萄饮料

为了探究食物中毒后的影响,研究人员先让实验小鼠饮用一种葡萄味的Kool-Aid饮料(Kool-Aid是一种速溶饮料粉品牌),这种葡萄味道对小鼠来说是以前从来没喝过的。30分钟后,小鼠并没有立即表现出任何不适,接着被注射了一种氯化锂(LiCl)化合物,这种物质可以引发短暂的胃肠道不适,以此来模拟“食物中毒”。

小鼠食物中毒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为什么要在小鼠喝下饮料30分钟后才让其产生不适呢?这是为了更符合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我们往往在饭后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才感到恶心或不适。这样设计可以用来探究:大脑是否还能准确地把“早先摄入的味道”与“之后的身体不适”建立起联系?

在经历了一次“葡萄味+胃肠不适”的组合后,小鼠被放置在一个选择装置中,面对两个饮水瓶:一个是葡萄味Kool-Aid饮料,另一个是清水。仅仅一次胃肠不适经历后,小鼠就清晰地表现出偏好转移。它们明确地避开葡萄味饮料,选择喝水。这表明它们已将葡萄味与“生病”联系在一起,并在行为上主动回避。这种现象被称为“条件味觉厌恶”,是动物避免摄入潜在有毒食物的一种本能性学习方式。

模拟小鼠食物中毒实验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厌恶记忆只会在面对“新颖”味道时形成。如果小鼠在实验前已经连续四天接触过葡萄味饮料,也就是提前“熟悉”了这种味道,那么即使之后再注射氯化锂化合物,它们也并不会表现出同样的回避行为。这说明,大脑在面对新鲜体验时更加警惕,更倾向于将新味道标记为潜在风险,而对熟悉的食物则不易形成负面关联。

“延迟学习”的神经机制

动物的大脑,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擅长“关联”的高手,哪怕两件事之间隔了半个小时,它也能把“吃过的东西”与“肠胃不适”牢牢地绑定在一起。那么,大脑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大脑的活动进行追踪,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记忆中枢”——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A)。这个区域过去就被认为和恐惧、情绪的学习有关,而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它在味觉与延迟不适的关联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实验发现,中央杏仁核在以下三个阶段都特别活跃:当小鼠第一次尝到新味道时、30分钟后感到不适时、以及两天后回忆起这个味道时。中央杏仁核就像一个负责记录“危险食物清单”的记录员,会把“葡萄味”这条信息从味蕾一路关联到“这种食物吃了会不舒服”的结果,并储存在记忆里。

而连接这一切的,是一群来自脑干旁脑桥的神经元,它们被称为 CGRP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感知小鼠身体的不适状态,比如恶心、胃胀或肠道反应,然后把“你生病了!”的信号快速送到中央杏仁核。科学家甚至用光遗传学手段激活这些CGRP神经元,成功让小鼠在没有真正中毒的情况下,也对某种味道产生了厌恶。

通过光遗传学手段让小鼠没中毒的情况下对某种味道产生了厌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更妙的是,这种信号传递不是“广播式”的,而是精准定位的。CGRP神经元会“重新激活”中央杏仁核中曾经对特定味道反应过的神经元——这就像某种“定向回忆机制”。如果某个神经元在你第一次吃葡萄味食物时曾活跃过,等你30分钟后感到恶心时,它又会被再次激活。这种“重激活”被认为是记忆巩固的关键环节,是大脑完成“延迟学习”的神经机制基础。

大脑通过神经重激活机制强化记忆

大脑的“记忆巩固”并不像电脑那样可以一键保存,而是一个需要“重复确认”的过程。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一种先进的Neuropixels 2.0 探针技术,从小鼠“进食”到“生病”再到“回忆”,对中央杏仁核的单个神经元进行长时间记录,实时观察它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活跃情况。

他们发现,那些曾经在小鼠首次饮用葡萄味饮料时活跃的神经元,在30分钟后小鼠因胃不适时再次被激活。更重要的是,这种“二次激活”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最初编码特定味道的神经元高度吻合。就像这些神经元“牢牢记住”了这一味道并表示:“就是这家伙害我不舒服,下次别再碰了!”

这种机制被称为再激活驱动的突触可塑性,意思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因为这种重复激活而变得更强,由此形成一种稳定的神经“记忆印记”。这也解释了为何一次中毒经历就足以让我们终生记住“不要再吃它”。相反,如果没有出现不适反应,这些味道相关的神经元很快就会“冷静”下来,相关记忆也会逐渐淡化。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小鼠缺乏CGRP神经元,即使经历了胃部不适,它们的大脑也无法重新激活曾经参与味道编码的神经元。这说明,没有这个像中转站一样的CGRP,大脑就无法完成“把不适感归因于刚吃过的东西”这一学习任务。这也进一步证明了:CGRP神经元是连接“生病”和“记忆”的神经桥梁,而中央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打标签、下结论的“反应中枢”。

总结

这个发现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记忆形成方式:并不是所有记忆都需要反复学习,在某些情况下一次经历就足够产生“难忘的记忆”。不过,前提是你的身体反应够“强烈”,你的大脑能准确捕捉到这一点,并通过再激活与神经可塑性机制将其牢牢地写入记忆系统。除了适用于食物厌恶,这可能还是我们面对创伤性记忆时形成强烈情绪反应的神经基础。

从生存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或许曾帮助我们的祖先避开了腐烂的浆果、有毒的菌菇,甚至是只尝过一口的有害饮品。那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有没有什么食物,让你经历过一次食物中毒后,就再也不愿接触了?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厌食记”吧!

参考文献:

[1]Zimmerman, Christopher A., et al. A neural mechanism for learning from delayed postingestive feedback. Nature (2025): 1-10.

[2]Wilcoxon, Hardy C., William B. Dragoin, and Paul A. Kral. Illness-induced aversions in rat and quail: Relative salience of visual and gustatory cues. Science 171.3973 (1971): 826-828.

[3]Garb, Jane L., and Albert J. Stunkard. Taste aversions in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1.11 (1974): 1204-1207.

Tags:食物大脑食物中毒厌食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男士美容 催熟 中型车 文明 管教 电脑复印教程 农业害虫问题 居住证 斑枯病 战场 义务教育 扦插 沙棘 鱼头 碳酸饮料 零食 南瓜子 原子核 雅诗兰黛 康熙 防灾减灾 赛季 糖尿病患者 卫生习惯 鳕鱼 亲子 婚姻登记 中原 青笋 公子 挑战 牙膏 黑发 桐庐县 高二 兵马俑 清明节 风险 贵州 母婴 准考证 格子 基地 代谢 text 疾病 孕妇饮食 缺锌引起 早餐 橘子 紫薯 头发护理 传奇 ae剪辑教程电脑 黄连素片 外套 衣物护理 识字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