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网 > 生活 >
为什么进行路杀研究
关于为什么进行路杀研究,大家可以从最近的一些案例中探寻答案。比如,去年和前年在山西发生的一块事件,一只华北豹在穿越马路时不幸被汽车撞成重伤,被救助后此类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华北豹作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顶级捕食者,在生态链中占据要紧地位。然而近年来,华北豹因道路穿越而遭受的路杀事件频发,媒体报道的至少有五起,分别发生在山西、四川和宁夏等地。顶级的食肉动物在自然界数目很少,路杀事件不只致使个体死亡,更对种群构成紧急威胁,特别是当被撞的个体是携带幼崽或处于怀孕期的母豹时,其家族或家庭群可能因此消失。
华北豹的案例只不过冰山一角,路杀现象在日常其实很常见。美国科学家Loss教授在十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综述了全美国每年因人为原因致使的野生动物死亡数目。
依据他的研究,流浪猫每年在美国吃掉的野生鸟类约有24亿只,野生兽类更是多达120多亿只,对野生动物的威胁排居第一。排名第二的威胁是鸟类与建筑物的幕墙相撞,鸟撞每年致使约6亿只野生鸟类死亡。排名第三的则是与汽车相撞,即路杀现象,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鸟类约有2到3亿只。除此之外,风车、电线和农药等原因也致使很多野生鸟类死亡。
除去美国,其他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澳大利亚每年有500万两栖动物因路杀而死亡,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奥地利、英国、德国和丹麦等,也进行了全国层面的研究,发现每年因道路交通致使的野生动物死亡数目在几百万到几亿只之间。
按主要分类群进行的脊椎动物野生动物-汽车碰撞的国家级估计(百万只/年)灰色地区的国家没年度估计值
南京区域路杀调查
左侧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门口,某日我停车后发现了一只被压死的黑脸噪鹛,其身体已被压扁。右图发生在南京大学的东门附近,那天早晨我送完孩子上学后,开车进入学校时发现了一只黄鼬在过马路时被撞死,场面很惨烈。我立刻拍摄了几张照片,并上传至一个微信小程序中。我意识到,野生动物在过马路时可能面临巨大的危险,由于它们不懂交通规则。于是,我开始考虑怎么样更好地保护这类动物,降低它们因道路交通安全而遭到的威胁。为了深入知道南京区域道路交通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大家在2020年进行了一项系统的研究。大家选择了九条样线,每条样线大约二三十公里长,覆盖了南京的多个地区,如江宁区、玄武区的紫金山、栖霞区的栖霞山附近与江北的老山。累计总距离达到了200多公里,每两个礼拜调查一次,每次调查需要大约三天的时间。
经过一年的调查,大家学会了野生动物全年在季节变化中的路杀状况,与鸟类和兽类的路杀类型和数目。因为开行车速度度较快且很难随时停车,大家有时只能将察看到的动物点位和大致物种并记录下来。然而,不少小的动物,如蛇或青蛙,在被压死后可能没办法被辨别,因此被忽视。在知道后大家发现南京区域路杀最多的鸟类是乌鸫和树麻雀,而兽类中猫和狗的数目最多,第二是自然分布的黄鼬和刺猬。大家还汇总了鸟类和兽类全年的路杀规律,发现5月至7月是路杀类型和数目最高的时期,这与鸟类和兽类的繁殖周期有关。
为了评估南京区域每年有多少只鸟类和兽类被路杀,大家进行了实验,察看动物尸体在路上的停留时间。结合探测率和种群数目,估算出南京全年大约有57万只大型鸟类和兽类被路杀。假如全国的状况和南京完全一样,大家估计全国每年路杀的鸟类和兽类数目可能在2亿只左右。然而全国各地一定不同于南京,并且这类估算还不包含两栖爬行动物等其他类群动物。
要更全方位地知道中国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大家计划扩大调查范围,打造一个全国的路杀监测互联网。同时,也期望借用公民科学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日常关注这个问题,并上传有关数据。如此,大家就能更准确地知道全国有多少野生动物死于路杀,并探索更好的方法来防止路杀的发生。
小型公民科学网站
路杀研究遭到了广泛的关注,包含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讨论。不少人觉得路杀是一个要紧的议题,但国内对此的关注还相对较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家计划借用公民科学的力量,进行全国的评估,以更好地知道全国的路杀状况,为保护野生动物做出贡献。
一同探讨公民科学在动物保护范围的应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在此方面已有很多实践。比如,在奥地利、英国,与iNaturalist平台上,全球各国上传了很多公民的数据。国内台湾也打造了路死察看网,每年产生很多调查数据。以去年年底的数据为例,大家从路死察看网复制了有关数据。调查累计涉及近1万条样线,总距离超越3万公里,记录的路杀动物达28000多只。
伴随数据的积累,大家可以剖析动物过马路时面临的风险,并据此采取手段。通过知道动物路杀的规律,大家可以告知公众在特定季节和地址设置路牌,或发布新闻提醒,如台湾在紫斑蝶迁飞期间,提醒驾驶者需减缓行车速度,并设置更显眼的道路警示牌,以有效降低路杀现象。
受此启发,大家计划打造一个小型公民科学网站,公众可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小程序“路杀生物调查”,后续将通过此微信小程序拓展全国性的路杀基本状况调查。除此之外,大家还组织了大型志愿者团队,拓展全国同步调查。你可以拍摄路杀动物的照片、视频及周围环境,并在微信小程序上传时间、地址等信息,很多专业用户和后台专业职员帮助辨别鉴别物种。
微信小程序还包括地图互动功能,可查询中国各区域上传数据的状况。刚开始,数据多集中于中国东部、华南、华东及华北区域,东北和西北区域较少。经宣传后,东北和西北区域的数据量也有所增加。微信小程序还设置了排名推荐,包含各省市及个人排名。如湖南郴州的庞老师,已上传近三百条数据,记录了二十七种路杀动物,多为两栖动物,如大树蛙和黑眶蟾蜍。其他排名靠前的用户也提供了很多数据和感人故事。
截至上个月,微信小程序用户已达一万八千人,上传数据超越三千两百条。这类数据经筛选后,进行了简单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和南部区域的数据较多,西部和东北区域相对较少。从类型上看,爬行动物最多,第二是两栖动物,第三是鸟类和兽类。路杀最多的物种包含蟾蜍、麻雀、猫、赤链蛇等。除此之外,还记录了很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小灵猫、赤狐、黄喉貂等。
大家还组建了数百人的志愿者团队,在国内拓展调查。同时,大家也欢迎更多公众参与线下调查,如选择固定样线进行步行或开车调查。期望通过线下志愿者团队和线上公民科学家的一同努力,知道中国路杀近况,评估受威胁物种数目,并探讨怎么样构建野生动物通道,改变道路设计,以降低路杀现象。
最后,引用珍·古道尔的话:“唯有知道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大家才有期望。”感谢所有合作机构、志愿者和公民科学家的支持与贡献,也期待更多人关注周围环境,关心路杀现象。
- 上一篇:曝光!28亿年前增强的“月球发电机”嫦娥六号再立大功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