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 > 母婴 >

孩子都已经自残了,为何还有父母感觉“TA在装”

www.bynmqn.com 2024-10-24 16:28 母婴

心理门诊,一对爸爸妈妈携带孩子前来……

爸爸妈妈坚定地说:“大夫,孩子在家划伤我们的手,还说不想活了,我看他就是厌学,想玩手机。其实,这孩子就是懒,总玩手机给闹的,只须大家把手机还给孩子,他的情绪就好了。”

问诊期间,孩子有时低头沉默不语,有时默默哭泣,情急之下会大声对抗:“我玩手机也不高兴,我就是厌学,感觉活着没意思!”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孩子是在威胁父母吗?

当孩子发生自残,并且说出“不想活了”这种话,并非单纯地威胁父母或寻求关注,而是一种求助信号,他们可能正在历程紧急的情绪困扰或重压。

每宗自杀事件都是让人沉痛的悲剧,特别当死者还是个孩子时,感到心痛和悲伤的不止是死者的亲朋好友,社会大众亦然。因此,预防孩子自杀不只对家庭极为要紧,也是社会需要优先处置的问题之一。

认识自杀:为何会有自杀念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越 70 万人因自杀死亡(每 40 秒就有 1 人自杀)。2016 年,全球自杀死亡人数达到 81.7 万,自杀是 15~29 岁人群中的第四大死因;中国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NSSI)检出率高达 25%,女孩略高于男孩;《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进步报告(2021~2022)》显示,在中国,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 4.0% 是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无论遇见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自杀的人的感觉和想法总是是类似的。

感觉:悲伤、难过、孤独无助,没期望、没价值。

想法:“我期望能死掉”“我没办法做任何事”“我再也没办法忍受”“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负担”“没我的话,别的人会过得更快乐”……

关于自杀的误区与真相

误区1. 说到自杀的孩子只不过在威胁或想引起注意

真相:孩子说到自杀可能是在释放求助信号,大家应该认真对待。

误区2. 谈论自杀会引发自杀行为

真相:正确的对话可以帮助有自杀倾向者减轻焦虑,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误区3. 自杀只发生在特定群体,儿童不会自杀

真相: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有自杀风险,特别是在面对重压时。

误区4. 自杀一般是突发的,没先兆

真相:自杀前,自杀者一般会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误区5:自杀是个人选择,没办法预防

真相:通过多种手段,如限制自杀方法的可及性、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培养青少年的生活技能,与对有自杀风险的人进行早期辨别和管理等,可以有效预防自杀。

怎么样辨别孩子有自杀先兆?

情绪变化:变得焦虑、抑郁、绝望

行为变化:成绩下滑、兴趣丧失、社交退缩

言语暗示:谈论“死亡或自杀”话题

危险行为:出现自残或冒险行为

赠送物品:无缘无故地送别人礼物

生活事件:历程家庭变故或来自学校的重压变大

怎么样正确回话孩子的上述行为

认真对待:当孩子表明他们在历程情绪困扰时,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

开放交流:为孩子创建一个开放、非评判性的交流环境

表达关心:让孩子了解家人和朋友在乎他们,想支持他们

防止责备:防止批评或责怪孩子,以免加剧他们的负面情绪

安全手段:移除家里的危险物品,减少孩子的自伤风险

寻求帮助:准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自杀是可以避免的,避免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关爱、理解的成长环境。孩子们的成长的道路需要大家一同守护,尽量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与期望,是每个大人的责任,这也是大家内心的阳光和养分。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icide prevention.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en/

[2]Collaborators GSH, Kumar M, Lorkowski 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uicide mortality 1990 to 2016: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BMJ (online), 2019, 364 (194). DOI:https://doi.org/10.1136/bmj.l94.

[3]陶梦阳,冯龙飞,郭飞,等.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影响原因meta剖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3,40(10):1627-1634.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3.10.005.

[4]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进步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监制丨中华医掌握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

Tags:育儿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测试 超级计算 政治体制 王者 提升 防治 场合 初中 惨败 刘戴恩 湿度 电脑mc注册教程 糖尿病患者 肠胃炎 只需 鱼块 贵州 可以吃面包虫 宫颈 举止 西葫芦 程序 牛奶 食材 黄石 脑炎 病害 格子 膀胱颈部 妇幼 银耳百合汤 适度 常住 脱脂酸奶 种植 宜昌 使命召唤16 散养 叛逆期 幼龟 核桃 价值观 购房者 淋水 幼儿电脑教程 面膜 偏头痛 东三福 直射点 城南 保送生 电脑vlog教程 战力 吸湿剂 声音 繁华 康熙 碱性食物 考查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