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 > 生活 >

历史于成龙介绍

www.arimat40.com 2024-10-17 14:14 生活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一份奏折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奏折的作者是于成龙,内容是推荐于成龙为江宁知府。于成龙推荐于成龙,乍一看,还以为是于成龙毛遂自荐呢,其实,这是两个人重名了。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写奏折的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时任两江总督,人称“大于成龙”。被推荐的这个于成龙是直隶人,时任通州知州,人称“小于成龙”。而本文的主角,则是大于成龙,他被誉为“清朝第一廉吏”。

原来,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两年后,他的得力助手、江宁知府陈龙岩过世,于成龙想找一个像陈龙岩如此忠贞干练的人来接替他的地方,于是便推荐了通州知州于成龙(小于成龙)来继任,这才有了上述奏折。康熙看到于成龙的奏折,最后决定特事特办,绕过吏部,直接任命通州知州于成龙(小于成龙)为江宁知府。一时间,江宁同时出现两个于成龙,成为一时佳话。《清史稿》云:

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

因为两个于成龙曾一块共事,都非常清廉,后来都做到了一品总督,所将来世常常把他两个的故事弄混。本文,笔者来和大伙推荐“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大于成龙)。由于于成龙一生大多数都在底层为官,因此关于他的文章可能有的琐碎,但笔者期望大伙克服这类琐碎,通过史料,详细认识于成龙,让大伙知道他为什么能让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动容。

《清史稿·于成龙传》云: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人,也就是目前的吕梁人。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他妈妈病逝得早,于成龙是继母养大的。明朝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中了副贡。所谓“副贡”,是指乡试额外录取的名额,不算举人,但能参加科举会试。

依据当代作品《于公传》记载,于成龙本来有能力考中举人,但由于在试题痛陈时弊,结果被考官打压,因此成为“副贡”。其实,这种说法并没史料支撑,由于于成龙此后并没中第。清军入关后,于成龙先后多次进京赶考,都没能高中,一直到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推荐到国子监念书,结业后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

熟知清史的读者应该了解,清朝以科举为正途,“监生”不只会被“科班”出身的官员笑话,一般在仕途上还不会有大的收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时期的名臣田文镜,田文镜是“监生”出身,在康熙朝熬到60岁,基本上都在底层为官。后来雍正慧眼,提拔田文镜为河南巡抚,河南的“科班”官员照样看不起田文镜。这就是“监生”的无奈。

于成龙出仕为官时,已经45岁,过了不惑之年。以他的身份和年龄,前途并不明朗。果然,吏部给于成龙的第一个职位,就非常不乐观,这个职位就是罗城县令。

《清史稿》云: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獷悍,初隶版籍。

意思是,罗城坐落于万山中间,刚纳入清朝版图不到两年,那里瘴疠风靡,并且还有少数民族叛乱,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别的人都挖空心思走关系回避这个职位,于成龙耿直,吏部便派于成龙去罗城。

有朋友劝于成龙不要去罗城,当官是小,不小心丢了性命就不合算了,于成龙却说自己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他告别妻儿,孤身一人南下广西,当他来到罗城的时候,发现状况比自己想的更糟。《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

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意思是,罗城县荒草丛生,城内居然仅剩6户人家,甚至连县衙都没。这种情况,让于成龙窘迫不已,于成龙只好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关帝庙中办公,他亲自写告示安抚百姓,并且向上级申请,亲自带兵去征讨山贼流寇。治安稳定之后,陆续有百姓回来,于成龙又申请粮食和农具免费发放给百姓,鼓励他们开垦耕种,他还减免税赋,兴办学堂和养老院。于成龙在罗城县待了7年,史载:

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处处为百姓着想,视百姓如亲人,百姓也待他如长者。罗城县从刚开始仅有6户百姓,到最后的“县大治”。

不少人都了解于成龙为官清廉,但他为官的困难程度,却被忽略了。因于成龙政绩突出,广西总督金光祖决定把全省唯一一个“卓异”的考绩给于成龙,并且向吏部重点举荐于成龙。

于成龙为官时已经45岁,在罗城待了7年,已经年过半百了。他说过,自己来罗城“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他做到了。看着罗城县人口激增、百姓安居、耕耘有序、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于成龙的内心是惬意的。

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成龙只不过监生,他可能同时办不到上述四句,但他做到了前两句,就已经非常伟大了。

康熙六年,在罗城当了7年县令的于成龙被提拔为合州知州(从五品)。合州属四川,清朝初年,起义军张献忠与后来的南明政权长期扎根四川,四川饱受战争洗礼,民不聊生,合州的状况并不好,《清史稿·于成龙传》云: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

意思是,合州经过大乱之后,百姓才有一百多户,一年的税赋才15两,但劳役却非常重。

于成龙到罗城县时,只有6户人家,目前到了合州,也只有一百多户,吏部好像看中了于成龙有治理“困难州县”的能力,因此才把他调到合州。

于成龙到合州后,身穿布衣,深入知道合州百姓的生活,最后提出三大解决方法。即“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

简单来讲,合州的弊病在于流民不想来,流民不想来是什么原因当地的住户一直排外。于是,于成龙下令让各县为新来的百姓解决居住和土地的问题,亲自为这类百姓划分田舍,并且登记入册,引导新旧百姓和睦相处。于成龙还为百姓提供种子和耕牛的借贷。当时,朝廷命合州百姓伐楠木进贡给皇宫,于成龙愤然上书,说这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上司不以为意,于成龙多次上书,最后惊动了京城,朝廷取消了合州百姓的劳役。

经过于成龙的不懈奋斗,不到两年,合州人口剧增,可耕种的土地扩大了几十倍。

两年后 ,于成龙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正五品)。

黄州也是个“问题州县”,最大的问题是盗贼太多。史载黄州盗贼“白昼行劫,莫敢哪个何”,也就是说,别的州县的盗贼,都是夜间偷偷摸摸地作恶,黄州的盗贼大白天光明正大打劫,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

于成龙到任后,第一件事就带兵活捉了盗贼彭百灵,然后暂时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帮官府打击盗贼,戴罪立功。于成龙这种“以盗治盗”的方法十分管用,那些小众的盗贼在半年之内几乎被清扫。但,还有一个大的山贼团伙,仍在风险百姓。下面,于成龙展示了他“勇”的一面。《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

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常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

意思是,于成龙暗查到了盗贼的巢穴,他伪装成乞丐,和那些盗贼混在一块十多天,在详细摸清盗贼团伙的职员结构、兵力部署和以往罪行之后,于成龙则暗中叫来官兵围剿他们,几乎将他们一网打尽。

《墨子》云:勇志之所以敢也。于成龙在黄州任职时,已经年近花甲,为了地方安定,他想以老朽之躯犯险,这种勇气,令后人仰视。

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待了4年,他初来时,黄州盗贼横行,他离开时,黄州河清海晏。

康熙十二年,四川巡抚张朝珍给于成龙的考绩仍为“卓异”,连续两次卓异,这一次于成龙在吏部出了名。吏部尚书对喀纳在退休之际,对于成龙的表现很震撼,他亲自过问,任命于成龙为武昌知府(从四品)。

武昌是鱼米之乡,于成龙终于不再主政“问题州县”了,但,天将降大任于于成龙,势必苦其心志,这一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造反,“三藩之乱”爆发。《清史稿》载: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藩之乱爆发之初,吴三桂所向披靡,云南、贵州飞速沦陷,然后就是湖南和四川,在岳州之战时,清军和叛军僵持,军需紧张,朝廷下令让武昌知府于成龙飞速在后方修筑浮桥,于成龙日夜赶工,不料忽然爆发山洪,浮桥被冲垮,于成龙因此被免职追责。

于成龙被免职不久,又重新起复,由于他立了功。原来,于成龙昔日麾下有一名叫刘君孚的捕快,善于治理盗贼。于成龙被免职后,刘君孚被吴三桂劝降,聚众造反。湖北巡抚张朝珍讯速召于成龙前来,派于成龙去招抚刘君孚,《清史稿》对这段记载较为传奇:

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

意思是,于成龙日夜兼程,在距离叛军十里的地方停下脚步,然后开始大肆张贴告示,告诉那些叛贼,如果是主动自首的,可免昔日之罪。叛贼们看到告示,军心动摇,结果有上千人前来自首。然后,于成龙骑着一头黑骡,携带两个随从,撑着伞、鸣着锣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刘君孚的老巢。刘君孚被于成龙的威信所折服,主动出来跪在于成龙面前,同意招抚。

因于成龙立功,张朝珍向朝廷上奏,恢复于成龙的官职。当时,武昌知府已经有人补缺了,于成龙于是被调任黄州知府。

黄州是于成龙此前为官的地方,但他刚上任就遇见了新问题。为了平定吴三桂叛乱,清廷几乎把各地的官兵都征调到了前线,黄州也例外。由于后方空虚,那些不法分子开始寻机发动叛乱,史载:

有什么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刘启业反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反泉畈,各有众数千,号东山贼,遥与湖口、宁州诸盗合,将趋黄州。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反贼四起,声势浩大。而黄州城仅剩数百名官兵,根本没办法平叛。因此,有官吏建议于成龙舍弃黄州,退守麻城。于成龙表示:“黄州乃七郡门户,假如黄州失守,对前线的打击将士致命的。”于成龙表示自己会坚守黄州。于成龙讯速动员百姓,招募了两千多名勇士,将叛军一一攻破。最危险的一次是在何士荣来攻打黄州时,于成龙亲自带领众人出击。《清史稿》云:

成龙策马冒矢石迳前,顾千总李茂升曰:“我死,汝归报巡抚!”茂升战甚力,尚圣自右出贼后,贼大败。

于成龙带兵冒着箭雨指挥众人杀敌,奋不考虑身,当他身临绝境时,他对身边的千总李茂升说:“假如我去世了,你立即报给巡抚知道。”众人见于成龙舍身殉难,士气大振,最后竟逆转战况,打败了何士荣。

史载:“凡24日,东山贼悉平。”于成龙仅用了24天,就平定了很多贼寇,为前方的大军解除去后顾之忧。

湖广总督蔡毓荣对于成龙高度评价,给他的年终考绩又评了一个“卓异”。连续三次“卓异”,让于成龙震撼官场,连康熙也听闻于成龙之名。很多京官一打听他居然是“监生”出身,愈加惊叹。所谓英雄不论出身,于成龙解释了这句话。

康熙十五年,于成龙因继母病逝,需要回乡丁忧。湖广总督蔡毓荣亲自上书给康熙,说于成龙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申请让于成龙夺情(坚持职位,不回乡守孝),因正值三藩之乱最重要的时刻,康熙批准了蔡毓荣的请求。

康熙十六年,康熙新设置了江防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江防道台(正四品)。于成龙在新职位上只待了一年,第二年便被康熙提拔为福建按察使(正三品)。于成龙之所以可以得到快速提拔,除去他政绩突出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康熙已经注意到了于成龙,有意培养于成龙。

于成龙到福建上任时,已经62岁,当时三藩之乱尚未平定,台湾明郑集团趁机攻打泉州、漳州等地,康熙派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平叛。康亲王为了应对明郑权势,决定坚壁清野,规定但凡敢出海者,按通敌罪下狱。一时间,成千上万人遭到株连。于成龙了解,大部分百姓都是由于生计困难才被迫出海的。于是,于成龙找到康亲王,向康亲王求情,《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康亲王久仰于成龙的大名,目前于成龙为百姓求情,他立即释放了这类百姓。

后来,康亲王要征民夫数万人,于成龙觉得这让百姓太过劳累,康亲王最后舍弃了这个选择。

《论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于成龙作为福建按察使,本是负责一省刑狱,他能怀着仁爱之心来拓展我们的刑狱工作,就注定他和其他官员不同。

在福建,于成龙清理了前女友积压的案件,史载他“判决明允,狱无淹滞”,他断案公正,狱中没一块冤案。于成龙的表现,让福建巡抚吴兴祚很赏析,他上书给康熙,举荐于成龙乃“廉能第一”,康熙大喜,升任于成龙为福建布政使(从二品)。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调任直隶巡抚。在直隶,于成龙展示了他的铁面和柔情。所谓铁面,指的是对同僚,所谓柔情,指对百姓。

于成龙到直隶后,听闻各州县私加火耗(百姓缴税时需要额外再交一部分,以填补银两损耗)贿赂上级,于成龙下令严禁此等行为,违者一律严厉查办。在于成龙到来之前,直隶官员贪腐成风,于成龙到来后,拿下了几个州县官,吏治开始清明起来。

对官员严厉,对百姓于成龙却十分仁爱,宣化、怀安等地发生洪水,八百多顷良田被泥沙冲毁,于成龙来不及请示,决定私自放粮救灾。

在当时,假如私自动用官粮,是要受处分的。但于成龙觉得百姓为大,不怕丢官罢职。赈灾完毕后,于成龙又上疏请求为百姓减免赋税。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奉旨入京觐见,康熙看到65岁的于成龙瘦骨嶙峋,又问他任上的事,他对答如流。康熙感叹说:

“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一直一节,尔其勉旃!”

意思是,于成龙为官清廉,不是靠小聪明,而是靠大方节。

不久后,康熙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从一品),于成龙以监生的身份,在官场上磨砺19年,成为封疆大吏。从七品县令,到从从一品总督,19年的时间,他连升11级,如此的出身与如此的升迁记录,十分罕见。《清史稿》云:

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这段记载是于成龙为官的点睛之笔,更是于成龙伟大是什么原因。他严格需要官吏清廉自首;他改革弊政;他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他喜欢微服私访,暗中体察民间疾苦,底层官吏好或不好,他都了然于胸。另外,于成龙很俭朴,天天吃粗粮。在江宁,不少同僚惊奇地发现,于成龙居然不吃肉。

于成龙还引导江南人抛弃奢华的服装和装饰,建议大伙穿布衣,拒绝奢靡和浪费。

《清史稿》云:“居数月,政化大行。”

于成龙为官清正,不贪污、不纳贿,更不结党。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多次收买于成龙,于成龙都无动于衷。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于成龙过世时,刚满68岁,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他过世后,不少被他弹劾的官员都等着看于成龙的笑话,可是,大伙在他家里除去发现一套官府外,只剩下几件破衣服,厨房里还有没吃完的烂菜叶子。史载:

污衣旧靴,银钱毫无,则海忠介之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也!

清朝名臣熊赐履给于成龙写作的墓志铭中说:

“卒之日,金陵人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可以容。远近闻之,皆辍市,如丧其亲……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干江水声如不闻。”

意思是,于成龙过世的时候,南京的男女老幼、商贩僧侣都痛哭流涕,衙门里自发来了上千名百姓祭拜,院子都盛不下了。大伙哭声震天,如丧至亲。于成龙安葬的时候,百姓徒步20里跪地相送,长江水都被哭声所遮盖。

康熙听闻于成龙过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又听闻于成龙清廉至此,更是感动不已,康熙帝决定亲自为于成龙写作碑文,称他为“天下第一廉吏”,并赐于成龙谥号“清端”。

于成龙过世约40年后,清朝打造贤良祠,雍正帝特地下旨,将于成龙和那些王公、大学士们一块,第一批入祀贤良祠。雍正在给官员的奏折中,多次提到先帝时期的于成龙,要让官员以于成龙为楷模。

于成龙过世约60年,乾隆帝在读《圣祖实录》时,数次对于成龙动容,乾隆多次派遣礼部官员到于成龙家族祠堂祭拜,并御赐“清风是式”匾。

于成龙45岁才出来做官,最后却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垂青,究其缘由,就四个字:忠、正、廉、能。

对于于成龙,笔者有三方面评价:

第一,他是一个忠臣和能臣,他平定匪乱,治理“困难州县”,都能证明他不只对朝廷忠诚,且十分有能力。

第二,于成龙是一名勇者。他不怕困难,“不以温饱为志”,把“困难州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怕丢性命,敢独闯匪窝,敢率兵拒敌。他不怕丢官罢职,敢为百姓私自放粮。于成龙能有这样收获,和他的“勇”有非常大关系,他的“勇”,不是无畏,而是无悔。

第三,于成龙是一位正直的廉吏。他不贪污、不纳贿,更不结党。康熙赐他“天下第一廉吏”的标签,并没压倒他,由于他承受得起。

最后,于成龙是一个灵活的人。不少人觉得,于成龙清廉自守,可能为人有的守旧。其实并非,于成龙敢于改革弊政,敢于改革江南风俗,证明他并不迂腐。若说他守旧,那他“保”得肯定是百姓的利益,“守”得肯定是做爸爸妈妈官的准则。

《论语·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清廉吏于成龙,应当是一面镜子,不论变迁,不论流年,后人都要随时拿出这面镜子,用“他”来理一理形象,正一正衣冠。

Tags: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财富 月牙 水舞 薰衣草 兵团 巧克力 吸盘 这一决策 结果 当日 南京市 面膜纸 症状 女生 控制 渠道 地图舌 肠胃炎 上午 淄博市 鱼子酱 民政局 膀胱 保护 玉石 物质 首套 购房者 精囊炎 iPhone 虹桥 凤凰 医护 按键电脑教程 挂草药 烹饪工具 冬虫夏草 考试网 5月份 红旗渠 紫罗兰 平足 保健品 冲泡 月经 曹爽 郑州 手部 进食 职位 穿衣 毛衣 脸型 自闭症儿童 基质 外壳 敷贴 新区 躲春 乌鲁木齐